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始建于1952年,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三方共建高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731.63亩,建筑面积82.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4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42亿元。图书馆入藏纸质、电子图书共计210万余册。校园教学基础设施齐备,生活后勤保障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可高质量保障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的学习和生活。2020年,学校投入使用航空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可容纳近千人开展各类实训。2021年投入使用的研究生新宿舍楼,最大可入住近3000人。2023年将投入使用的新能源航空器教学实验科研综合楼,设置九个科研平台,可容纳13240人开展教学活动。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学科先后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省双一流建设优势特色学科2个。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51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专业和国防紧缺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3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10个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仿真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3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综合实验实训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1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一等奖19项;目前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2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包含精品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10项,校级资源共享课35门。近三年,累计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项目5869组次。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1995组次,省级竞赛获奖2642组次,涉及获奖学生25876人次,涉及指导教师8146人次。近三年,共实施“大创计划”1283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74项,省级项目165项,参与学生5464人次,参与教师1353人次。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新型重点智库,1个省级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学校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70余项。2018年以来,科研经费总额达13.4亿元,成果转化额5.8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2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2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0项。学校获批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被授予省教育厅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科技成果省内转化十强高校等称号。 学校2011年组建省属事业单位——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系统开展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制工作,相继有多款型号取得型号合格证、完成首飞、科研试飞等工作,其中有三款型号为世界首款获得当地民航局适航审定合格证,奠定了学校电动飞机研制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地位。2021年10月,国家工信部新能源航空器专项确定由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牵头负责,获批国拨经费2.39亿元;2022年获批某部民机专项氢燃料内燃机飞机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经费8430万元。2021年辽宁通航研究院新能源电动飞机研发创新团队获中国航空学会创新团队奖。目前学校已取得民航局141运行许可,并正在积极筹建飞行学院,着力做好民航运输飞行员全过程培养工作。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8.2%。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称号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各类省级人才称号116人,8人入围全世界顶尖科学家榜单。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18个,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11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院校资格,2013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建设高校”,2021年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先进集体”。学校与全球1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国(境)外友好院校开展校际联合培养和长短期交流项目40余个。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凝炼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学校始终坚持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培养了近13万余名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务实、踏实、忠实”的合格毕业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将在服务国家国防事业、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辽宁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专任教师106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11人;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42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50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3人;现有国家级人才称号4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辽宁省教学名师17人,校级教学名师2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辽宁省特聘教授8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百、千层次6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8人,近百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0825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B- |
0802 | 机械工程 | C |
0807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C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C |
1202 | 工商管理 | C |
1305 | 设计学 | C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C- |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 | 推荐指数 | 推荐人数 |
---|---|---|
空中乘务 | 4.8 | 22 |
表演艺术 | 4.8 | 12 |
产品设计 | 4.7 | 10 |
保险学 | 4.5 | 48 |
飞行技术 | 4.5 | 73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4.5 | 77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4.5 | 237 |
工业设计 | 4.5 | 76 |
物流管理 | 4.4 | 54 |
环境设计 | 4.4 | 16 |
市场营销 | 4.4 | 56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4.4 | 138 |
功能材料 | 4.4 | 17 |
消防工程 | 4.4 | 72 |
旅游管理 | 4.3 | 115 |
人力资源管理 | 4.3 | 58 |
公共事业管理 | 4.3 | 73 |
车辆工程 | 4.3 | 9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3 | 112 |
英语 | 4.3 | 88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3 | 669 |
艺术设计 | 4.2 | 61 |
自动化 | 4.2 | 108 |
电子信息工程 | 4.2 | 216 |
环境工程 | 4.2 | 57 |
金属材料工程 | 4.2 | 101 |
安全工程 | 4.2 | 13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2 | 113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4.2 | 226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4.2 | 49 |
金融学 | 4.2 | 106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4.1 | 4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4.1 | 1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1 | 297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4.0 | 16 |
机械电子工程 | 4.0 | 92 |
数控技术 | 4.0 | 70 |
工程力学 | 3.9 | 44 |
应用物理学 | 3.9 | 37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9 | 47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9 | 16 |
数字媒体艺术 | 3.8 | 56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3.7 | 22 |
动画 | 3.7 | 54 |
通信工程 | 3.6 | 101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3.6 | 107 |
广告学 | 3.6 | 32 |
网络工程 | 3.6 | 57 |
工业工程 | 3.5 | 44 |
日语 | 3.4 | 69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4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3.4 | 12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3.3 | 53 |
交通运输 | 3.1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