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坐落在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学校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兰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2,974.2亩,建有2个校区,3所附属医院。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103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19,964人,硕士研究生11,408人,博士研究生2,885人。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228人,在站博士后169人,教授等正高职70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40人,临床医学教授110人,副教授267人。研究生导师1,836人。两院院士18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人选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0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9所高校之一,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31所高校之一。 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甘肃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特色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培养了37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西部的地域特点变成研究特色和学科的特色,把区域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推动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学校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7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4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4个甘肃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个甘肃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3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2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甘肃省行业技术中心,1个甘肃省企业研究院,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 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理论研修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4个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盯“大平台、大项目、大交叉、大成果”,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一批实体性创新研究机构,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7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400余部。2009-2018年发表SCI论文12379篇,被引用218370次,篇均被引17.64次,排名全国高校第27位。2019年9月,科睿唯安集团发布了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I,兰州大学共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科学、植物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物和毒理学以及农业科学。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9年9月最新自然指数发布,兰州大学在自然指数所认定的82种期刊上发表论文246篇,位居全球第110位,亚太地区排名第39位,国内高校排名第25位。其中化学排名全球第53位,亚太地区排名第32位,国内高校排名第23位;地球与环境科学排名全球第64位,亚太地区排名第21位,国内高校排名第13位;生命科学亚太地区排名第176位,国内高校排名第80位;物理学排名全球第218位,亚太地区排名第73位,国内高校排名第42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招生120人。2014-2018年,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6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3700余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20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建有2所孔子学院,格鲁吉亚建有1所孔子学堂。 百十年栉风沐雨,百十年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兰大人坚守奋斗,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用行动践行了担当、用实干铸就了辉煌。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将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状态、持之以恒的决心、百折不挠的勇气书写好新时代兰州大学的“奋进之笔”。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教学科研人员2,250人,在站博士后206人,教授等正高职82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910人,临床医学教授109人,副教授294人。研究生导师1,836人。两院院士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7人;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0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0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6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6人。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
0909 | 草学 | A+ |
0713 | 生态学 | A |
0304 | 民族学 | B+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0701 | 数学 | B+ |
0702 | 物理学 | B+ |
0703 | 化学 | B+ |
0705 | 地理学 | B+ |
0710 | 生物学 | B+ |
1204 | 公共管理 | B+ |
0602 | 中国史 | B |
0801 | 力学 | B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B |
1202 | 工商管理 | B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B- |
0301 | 法学 | B- |
0501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B- |
0706 | 大气科学 | B- |
1001 | 基础医学 | B- |
0101 | 哲学 | C+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C+ |
0827 | 核科学与技术 | C+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C+ |
1002 | 临床医学 | C+ |
1007 | 药学 | C+ |
0303 | 社会学 | C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C |
0201 | 理论经济学 | C- |
0709 | 地质学 | C-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0905 | 畜牧学 | C- |
1003 | 口腔医学 | C- |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 | 推荐指数 | 推荐人数 |
---|---|---|
人力资源管理 | 4.9 | 71 |
市场营销 | 4.7 | 20 |
物理学 | 4.7 | 126 |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 4.7 | 20 |
应用气象学 | 4.7 | 17 |
行政管理 | 4.6 | 119 |
电子商务 | 4.6 | 20 |
大气科学类 | 4.6 | 61 |
材料化学 | 4.5 | 37 |
管理学大类 | 4.5 | 62 |
应用物理学 | 4.5 | 63 |
会计学 | 4.5 | 128 |
工商管理类 | 4.5 | 29 |
金融学 | 4.5 | 79 |
口腔医学 | 4.5 | 127 |
土木工程 | 4.5 | 15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4 | 118 |
新闻传播学类 | 4.4 | 102 |
大气科学 | 4.4 | 97 |
地理科学 | 4.4 | 42 |
汉语言文学 | 4.4 | 191 |
数学类 | 4.4 | 30 |
化学类 | 4.4 | 1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4.4 | 103 |
微电子学 | 4.4 | 24 |
生物学基地班 | 4.4 | 13 |
物理学基地班 | 4.4 | 17 |
应用化学 | 4.3 | 8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3 | 26 |
化学 | 4.3 | 233 |
地质学 | 4.3 | 58 |
药学 | 4.3 | 197 |
新闻学 | 4.3 | 75 |
哲学 | 4.3 | 62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4.3 | 15 |
护理学 | 4.3 | 154 |
民族学 | 4.3 | 29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4.3 | 13 |
经济学类 | 4.2 | 82 |
地质工程 | 4.2 | 82 |
护理学类 | 4.2 | 14 |
俄语 | 4.2 | 75 |
材料物理 | 4.2 | 43 |
核技术 | 4.2 | 27 |
理论与应用力学 | 4.2 | 53 |
国际政治 | 4.2 | 38 |
医学影像学 | 4.2 | 63 |
麻醉学 | 4.2 | 56 |
公共事业管理 | 4.2 | 76 |
通信工程 | 4.1 | 68 |
世界史 | 4.1 | 18 |
法学 | 4.1 | 208 |
历史学 | 4.1 | 35 |
历史学类 | 4.1 | 59 |
信息安全 | 4.1 | 17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4.0 | 20 |
功能材料 | 4.0 | 17 |
临床医学 | 4.0 | 727 |
法语 | 4.0 | 28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4.0 | 32 |
环境工程 | 4.0 | 55 |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3.9 | 25 |
生物技术 | 3.9 | 80 |
历史学基地班 | 3.9 | 15 |
社会学 | 3.9 | 73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9 | 41 |
思想政治教育 | 3.9 | 29 |
地理信息科学 | 3.9 | 42 |
艺术设计 | 3.8 | 40 |
预防医学 | 3.8 | 5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3.8 | 44 |
经济学 | 3.8 | 67 |
德语 | 3.8 | 35 |
音乐表演 | 3.8 | 49 |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 3.8 | 41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3.7 | 10 |
广播电视学 | 3.7 | 14 |
政治学类 | 3.7 | 54 |
日语 | 3.7 | 37 |
地球化学 | 3.6 | 30 |
广告学 | 3.6 | 43 |
教育学 | 3.6 | 52 |
生物科学 | 3.6 | 124 |
英语 | 3.6 | 90 |
环境科学 | 3.6 | 58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3.6 | 10 |
医学检验技术 | 3.6 | 41 |
戏剧影视文学 | 3.5 | 54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3.5 | 41 |
旅游管理 | 3.4 | 20 |
草学类 | 3.4 | 12 |
生态学 | 3.4 | 43 |
农林经济管理 | 3.4 | 33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3.3 | 38 |
教育技术学 | 3.2 | 38 |
草业科学 | 3.1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