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位于世界“三遗”之城都江堰市,占地800余亩。 学校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1998年加挂“四川省工艺美术学校”牌子,2001年在全省首批升格高职学院。建校60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明德强技、行健精艺”的校训,弘扬“负重自强、永争一流”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上进”的校风,累计培养各类建设人才7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为四川乃至全国轻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现有在校生10500余人,教职工620余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34人)。入选各级各类专家库的教师57人,参加省级以上行业协会并在其中任职的教师59人。遴选了32名知名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为特聘专家教授。实施“百名优秀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在四川高职院校率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2名教师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名教师荣获“2020年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双师型教师)”称号,3名扶贫干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学校现开设30多个专业,其中食品生物、艺术设计、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是国家骨干;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环境监测等专业是优势品牌;食品生物专业群“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印刷专业群“全国领先”。在全省高职院校率先开展“说专业”“说课程”“说教育”活动。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委教育工委和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的决策部署,通过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绿色轻工办学定位,提出了聚力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七个校园”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 学校注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构建绿色课堂和绿色课程,开发绿色轻工专业教学资源和项目,进行绿色轻工技术服务,建设绿色轻工文化,引领和促进绿色轻工发展,努力形成鲜明的绿色轻工办学特色。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从2015年底先后对口帮扶甘孜州新龙县、丹巴县,四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498万元、组织党员扶贫捐款8万余元,为两县组织脱贫带头人、文秘财务、电子商务等专题共18期近千人次的培训,开班25期农民夜校培训,还承办了省经信厅组织的10期1000人次的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捐建的新龙县博美乡红太阳中心幼儿园成为甘孜藏区标准化幼儿园,设立的助学基金资助了30余人读书,帮助新龙、丹巴和开江县完成旅游产业、教育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工业“5+1”、服务业“4+6”、农业“10+3”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优势传统专业,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专业群。对接成都自贸区、新航空港经济区、天府新区等国家重点工程,紧扣都江堰国际生态旅游城市与全域旅游发展需求打造文旅融合专业群,与都江堰市政府、清华大学电子商务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建立“教育+实训+双创+产业”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助力都江堰成功申报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化办学,目前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德国萨尔州技术与经济大学和日本千代田国际语学院开展合作,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招收来自俄罗斯、泰国、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我校留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者和传播学校深厚的绿色轻工专业技术。 学校主动对接四川中小企业需求,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第一个成立“职业经理人学院”,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百户企业深度合作计划”,先后与1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牵头成立四川轻工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省白酒产教联盟,与相关地方政府、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合作,建设“都江堰电子商务学院”“邛酒学院”“永发印刷学院”“翰海博雅培训学院”“都江堰旅游研究发展中心”“酒类研究所”“四川雅纸文化研究所”“四川省印刷品包装质量检测监督中心实验室”“酒文化博物馆”“古法造纸博物馆”等二级学院和研究所(中心)等,其中金山HP成都大数据创新应用基地、四川工商—食研院产教融合食品饮料检测中心是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建立室内大型素质拓展训练馆,积极搭建宽广的学生素质拓展平台,营造了一批校园品牌性素质拓展活动。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科技文化大赛中屡获大奖,学校“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荣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奖。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300余项奖励。1名学生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的省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全省唯一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中国搪瓷行业唯一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我校。学校还是全国高校唯一的Micro Focus授权软件测试培训认证中心、中国印刷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双创特色训练基地、四川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四川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全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轻工系统先进集体”“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高职服务贡献60强,“全省脱贫攻坚定点扶贫先进省直单位”,以及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最佳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十佳团组织”“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校风示范校”、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优秀单位”、“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发展为重点,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梯度有序、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充足,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稳步提升。现有教职工493人,410人专任教师中硕士199人,占比49%,博士8人,占比2%,教授28人,副教授10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3%,中级职称教师占比39%;35岁以下教师占比47%,36-45岁教师占比27%,46-55岁教师占比22%,56岁-60岁教师占比2%,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0%。建成省级教学团队3个,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2个。 2.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形成了教师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依托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平台,教师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配备交流研讨室、数字录播室、数字资料室等,为开展教师工作坊、名师沙龙、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在线课程录制、教学竞赛模拟等活动提供支持。关注青年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一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助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提升;关注专业动态,教师发展与教学服务中心配合实施专业师资队伍二级建设规划,及时研究分析各专业发展动态,根据专业调整与需求,及时跟进教师素质与能力培训。 3.教师科研水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教授总数、核心论文发表数居全省前列;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14年至今技术服务项目137个,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0项,授权专利数9个,技术服务到款额1083.624万元。
专业名称 | |
---|---|
食品生物技术 | |
工商企业管理 | |
艺术设计 |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 | 推荐指数 | 推荐人数 |
---|---|---|
会计电算化 | 4.7 | 26 |
市场营销 | 4.6 | 16 |
艺术设计 | 4.5 | 15 |
旅游管理 | 4.5 | 11 |
环境艺术设计 | 4.4 | 18 |
工业分析与检验 | 4.4 | 35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4.3 | 13 |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 4.3 | 16 |
物流管理 | 4.2 | 11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4.0 | 30 |
财务管理 | 4.0 | 44 |
连锁经营管理 | 3.8 | 12 |
印刷技术 | 3.8 | 46 |
食品营养与检测 | 3.8 | 18 |
制浆造纸技术 | 3.8 | 14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7 | 21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3.7 | 16 |
软件技术 | 3.6 | 36 |
食品生物技术 | 3.6 | 37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5 | 13 |
工商企业管理 | 3.5 | 38 |
包装技术与设计 | 3.5 | 21 |
电子商务 | 3.5 | 31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3.0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