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地方 由来和历史介绍
2024-10-18 10:06:23文/张孟影天府之国是指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中,由纵横家苏秦提出,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逐渐转移到了四川。西汉时,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也提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天府之国是什么地方
天府之国是指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中,由纵横家苏秦提出,用来形容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
天府之国的最初指代是关中平原,即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苏秦在向秦惠王描述关中平原时,称其为“天府之国”,因为该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府之国”的称号逐渐转移到了四川。西汉时,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也提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这表明四川也被视为“天府之国”。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通常指四川。
天府之国的由来和历史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天府之国指的是什么地方啥意思
天府之国最早指秦朝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后指...
2020-09-03成都为何叫天府之国
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在修建了都江堰...
2020-05-05五四运动是什么事件 起因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
2024-10-18天津条约内容是什么 有哪些影响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
2024-10-18百日维新一共进行了多少天 历史背景是什么
百日维新一共进行了103天。百日维新戊成变法是一次...
2024-10-18秦朝什么时候灭亡的 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从前221开始,前207年秦朝灭亡。秦朝是中国...
2024-10-17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有哪些重要意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
2024-10-17汉朝继承了秦朝什么政治制度 具体有哪些
汉朝设立中朝和外朝,继承了秦朝三公九卿的政治制度,...
2024-10-17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观原因是资...
2024-10-17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哪一年开始的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发生的一场学生运...
2024-10-17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是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是百...
2024-10-17到底是谁推翻了清朝 清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的推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袁世凯作...
2024-10-17清朝十二位皇帝顺序列表 大清皇帝在位时间
清朝的12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
2024-10-17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师 具体是指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老师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
2024-10-17为什么分为东汉和西汉 有哪些原因
西汉、东汉是根据时代和都城划分的。西汉和东汉都是汉...
2024-10-17
点击查看 高中历史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