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中语文 > 正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出自哪篇文章

2024-09-14 11:28:37文/张哲
输入分数,测一测能上的大学
测一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不忍人” 是指不忍心看到别人遭受痛苦、不幸或苦难,体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这里的 “心” 并非单纯指生理上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思想、情感、道德意识等内在的精神层面。它是人们产生各种道德行为和判断的根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出自哪篇文章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翻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出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肠;古代的贤明君主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心肠,所以才会施行不忍心让人民受苦的政治。

孟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即仁爱之心是人性固有的,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不忍人之心”不仅是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良好社会治理的前提。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基于这种同情心来制定政策,从而实现仁政。

这句话反映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备了四种“善端”——仁、义、礼、智,而“不忍人之心”则是仁的表现之一。通过弘扬和发展这些内在的善端,个人可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社会也可以实现和谐与稳定。

3微信搜索蝶变志愿小程序:免费查2024录取分数线

扫描下方二维码,不要钱的分数线、院校库查询工具打开即用

免费使用新高考志愿填报模板、免费获取一分一段表

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三网公众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翻译 出自哪篇文章》
立即下载

测一测你能上的大学

新疆
理科
文科
    
测一测能上的大学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 更多内容

验证码错误!

测一测你能上的大学

新疆
理科
文科
    
测一测我能上的大学

选择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填写您的高考信息 ×
考试地区
预估分数
智能推荐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