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 正文

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

2024-09-12 14:14:15文/张孟影

‌‌言不由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含有贬义,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言不由衷成语典故接着往下看吧。‌

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

言不由衷是什么意思

‌‌言不由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含有贬义,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成语的出处和背景‌:言不由衷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隐公三年》,其中提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表明说话的内容并非出自内心,质押也无济于事。

‌成语的含义‌:言不由衷指的是说话的内容与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致,即心口不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不真诚,不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成语的用法‌:言不由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来描述某人说话时心口不一的情况。例如,一个人虽然口头答应某事,但表情或行为却显示出他并不真心愿意这样做。

‌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言不由衷的近义词包括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心口不一致的意思。反义词则包括由衷之言、言之有信、出自肺腑等,这些词语强调说话的真实性和诚意。

言不由衷成语典故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也就是郑桓公。他在郑地很受百姓爱戴。周幽王即位后,任他为司徒。周幽王荒淫残暴,郑桓公预计西周王朝将要垮台,便听了太史伯的话,把部族、财产及其家属等迁移到东貌和郐之间的地带。不久,周幽王被申侯联合西部的犬戎族杀死,桓公也在这次动乱中被杀。后来,他的儿子郑武公攻灭了东虢和郐,建立了郑国,国都在新郑(今河南省境内)。

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一个新兴的强国。后来逐渐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夫人,叫做武姜。生了太子寤生和叔段。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他就是郑庄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俩先后都担任过东周周平王朝廷的卿土,很有权势。当郑庄公任卿土的时候,周平王同时又信任另一个贵族虢公,让他分掌一部分权力。

郑庄公对此十分不满,怨恨周平王。这时周室衰微,郑国又正处于鼎盛时期,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便对他说:“没有这回事!”想以此平息郑庄公的怨恨。但空口说白话不行,所以周、郑互相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的太子忽在周朝作人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为太子换父早就死了,所以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准备把大权交给虢公。郑国人一气之下,便肆意挑衅,借故向周人发泄怨恨。这年夏天,郑国的祭足(郑国大夫,即祭仲)带兵把周朝京都地区内温地(约在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抢割一空。秋天,郑国人又收割了成周一带的谷子。周朝和郑国从此结下了仇怨。

《左传·隐公三年》在记载了这件事情以后,评论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维能问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言语不发自内心,即使互相派了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双方如能设身处地、相互谅解,然后做事,又用礼仪来加以约束的话,就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破坏得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信不由中”的“信”,这里指人的言语;“中”同衷,衷,是“内心”的意思。成语“言不由衷”就由此而来。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