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与不浸润微观原因有哪些 本质因素是什么
2022-12-31 17:39:54文/王莹浸润与不浸润微观原因有分子力作用的表现。在固体与液体相互接触时,在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附着层。如果附着层内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的趋势,这就是不浸润现象。
浸润和不浸润微观成因
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里的分子既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如果受到的固体分子的吸引比较弱,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比较强,附着层里就会有部分分子进入液体内部,附着层里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稀疏,在附着层里就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这里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形成不浸润现象。
相反,如果受到的固体分子的吸引比较强,附着层里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密,在附着层里就出现液体分子相互排斥的力,这时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扩展的趋势,产生浸润现象。
提醒:某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有关。如水银不浸润玻璃,但水银浸润铅。
浸润与不浸润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力的作用。不润湿现象的产生与液体和固体的性质有关。同一种液体,能润湿某些固体的表面,但不能润湿另一些固体的表面。
浸润和不浸润的相关例题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的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C.一定质量的0℃的水的内能大于等质量的0℃的冰的内能
D.气体的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间的相互排斥而产生的
E.把一枚针轻放在水面上,它会浮在水面,这是由于水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答案:ACE
解析:饱和汽压与液体种类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故A正确;浸润与不浸润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层与固体表面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故B错误;由于水结冰要放热,故一定质量的0℃的水的内能大于等质量的0℃的冰的内能,故C正确;气体的压强是由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频繁碰撞引起的,与分子数密度和分子平均动能有关,故D错误;把一枚针轻放在水面上,它会浮在水面,这是由于水表面存在表面张力,故E正确。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放在洁净的玻璃板上的一滴水银,能够在玻璃板上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上面。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这种现象才叫做不浸润,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液体在与固体接触时,沿固体表面扩展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又称为液体浸润固体,也可称为润湿。如果液体在与固体接触时,其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能附着,则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简称不浸润或不润湿。浸润和不浸润决定于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同一种液体能浸润某些固体,但不一定能浸润另一些固体。例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能浸润铁、铜、锌而不能浸润玻璃。
- 浸润与不浸润微观原因
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
2020-05-04 - 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本质
浸润与不浸润现象的本质是分子力的作用。不润湿现象的...
2020-05-02 - 溶质是什么物质 怎么求溶质的质量
溶质是溶液中被溶剂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如溶...
2022-12-31 -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什么 有什么影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外在因...
2022-12-31 - 铁粉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有什么用处
铁粉放入水中会沉淀,铁粉是指尺寸小于1mm的铁的颗...
2022-12-31 -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及主要气体是怎样的
酸雨是雨或雪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以后形...
2022-12-31 - 高考一轮化学教辅用书排名 高考化学怎么复习
高考一轮复习使用什么资料,不好一概而论,打基础的资...
2022-12-31 - 碳12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用途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
2022-12-31 - 配合物与复盐的区别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配合物与复盐的性质和组成都不同,配位化合物为一类具...
2022-12-30 - 液体的特征包括哪些 相关知识介绍
液体是三大物质形态之一。它是没有确定的形状,往往受...
2022-12-28 - 消毒是净化水的方法吗 还包括哪些方法
消毒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对于天然净水的水域,水净化...
2022-12-28 - 高锰酸钾算是化合物吗 性质是什么
高锰酸钾算是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
2022-12-28 - 溶液中的溶剂是只有一种吗 概念是
溶液中不一定只含有一种溶剂,一种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
2022-12-27 - 哪种气体使碘化钾试纸变蓝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接触气体变蓝的原因是碘离子被氧...
2022-12-27 - 氢三角的化学方程式都有什么 概念是
碳元素既容易与氢元素化合为碳氢化合物,也容易与氧元...
2022-12-27
点击查看 高中化学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