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成语出自哪 故事和谁有关
2022-11-14 10:18:18文/张哲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成语出自于什么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故事和谁有关
“退避三舍”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的启示
1、信守诺言。当晋楚两国交战,涉及国家利益之时,晋文公仍然没有忘记诺言—退避三舍。与其说是时代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不如说是晋文公的人品成就了他的霸业。退避三舍,让他与对手作战时站在了理义的高度。一个人只有信守诺言才能取得成功,一个国家只有诚信才能愈发繁荣昌盛。
2、知恩图报。退避三舍中,晋文公深知退避的不仅仅是三舍的距离,更是军中的士气、作战的机遇,但他依然做出退避三舍的行动,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感恩之心—感恩当年落魄奔命之时,楚王以国王之礼相待的恩遇。若无宏大的气魄,如何能做到像晋文公这样以大无畏的浩然气概礼让三舍,以感恩他所受到的照顾。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懂得感恩,才能成就更高的人生。
拥有诚信,人才有了自己的灵魂。坚守诚信,便是在坚守世间最美品质。一个重信誉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也才会取得辉煌成绩。正如晋文公因退避三舍,才有了大败敌军的胜果。
- 廉颇离开赵国去了什么地方 结局是什么
廉颇离开赵国去了魏国,最终又死在了楚国,廉颇担任楚...
2022-11-14 - 纸上谈兵和哪个人物有关 相关故事介绍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对于军事...
2022-11-14 - 一尊二祖三清四御五老分别是谁 传说出处是
一尊二祖三清四御五老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的排名。部...
2022-11-14 - 论说文和议论文区别是什么 有哪些不同
论说文和议论文是不同的事物,前者是一种文体,后者是...
2022-11-14 - 武松是哪本书里的 人物性格特点及相关情节介绍
武松属于四大名著中《水浒传》里面的。武松,绰号“行...
2022-11-14 -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字 故事介绍
《守株待兔》讲的道理10个字:付一分耕耘,得一分收...
2022-11-14 -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介绍 成语出自哪
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
2022-11-14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于哪 有啥含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如今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众说纷纭,...
2022-11-14 - 四面楚歌故事介绍 主人公是谁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楚汉战争时期,在谋...
2022-11-13 - 怒发冲冠的故事是和谁有关 出自哪里
怒发冲冠是一个成语典故与将相和中的蔺相如有关。怒发...
2022-11-13 - 大字加一笔能变几个字 都是什么字
大在顶上加一笔是个“天”字。在下面加一点是个“太”...
2022-11-13 - 鞠躬尽瘁主人公是谁 有什么故事
成语鞠躬尽瘁是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出自三国...
2022-11-13 - 牛角挂书的主人公 主要故事概括
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主要就是说有一个人把书挂在牛的犄...
2022-11-13 - 狐狸和山羊讲了什么故事 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狐狸和山羊是一则寓言,出自《伊索寓言》,寓意是不要...
2022-11-13 - 论说文和议论文的区别简单概括 应该怎么写
顾名思义,论述文是不需要讲究文采如何的,只要你能将...
2022-11-13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