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形成于哪个朝代
2020-04-13 11:08:34文/钟诗贺科举制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创建于隋朝,形百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1、种类繁多。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2、科目分类: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俊士科不常举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贴经(填空),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策问(论文),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进士科。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杂文要求诗赋各一。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孟郊当时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可见其难。
明法科,国家选取司法人才,范围为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考数学,范围很广,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10岁左右的童子,考《孝经》、《论语》。
3、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并不是立即授予官职,再经吏部的释褐试,才能做官。吏部重视士子的学问与才德,以身,言,书,判作为甄选的标准。
4、进士特盛:唐代科举虽以进士,明经zd两科最盛,但因应考进士科目远较明经困难。政府又提倡文学,故进士地位凌驾明经之上。士人趋之若骛,进士科成为读书人做官的踏脚石。
- 李广是哪个朝代的将军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将军。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
2020-10-29 -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从劳动中解...
2020-10-27 - 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有哪些
狡兔三窟与孟尝君有关。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2020-10-27 -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主要是...
2020-10-27 - 战国时期政治上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春秋战国政治上的特点是“礼乐崩坏”和“诸侯争霸”,...
2020-10-27 - 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后的战国时期之土地制度是一种...
2020-10-27 - 断代史和通史的区别是什么
史书的体裁有很多,那么断代史和通史有什么区别呢?下...
2020-10-27 - 东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东周开始的标志是平王东迁。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
2020-10-27 -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在西周的时候,当时诸侯国每年要向周天子贡献礼品,而...
2020-10-27 - 完璧归赵出自于哪个时期
“完璧归赵”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
2020-10-27 - 左传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左传》出自周朝春秋时期,是一本以鲁国历史为基础,...
2020-10-27 - 礼乐制度通俗理解是什么
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
2020-10-27 - 庄子的思想主张核心是什么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
2020-10-27 - 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哪个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
2020-11-25 - 兵皆罢归家指的是什么意思
“兵皆罢归家”指的是士兵们打完仗之后都返乡归田。西...
2020-10-27
点击查看 高中历史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