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一共有多少字
2021-12-27 10:17:29文/董月前赤壁赋643个字. 后赤壁赋450个字. 总共是1093个字。《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治水名人。 [4-5]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主要讲了什么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此赋记叙了...
2021-11-30 - 赤壁赋原文及重点句子的赏析
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期间创作的,记叙了作者与朋...
2021-03-18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2021-02-08 - 赤壁赋阐明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
2021-02-07 - 赤壁赋告诉我们的道理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
2021-02-04 - 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都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
2020-12-31 - 赤壁赋原文、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篇目之一,下面...
2020-09-30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
2020-09-25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此赋记叙了...
2020-04-23 - 赤壁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实词有属,劝人饮酒;徘徊,明月停留;御,驾;羽,像...
2020-03-20 - 赤壁赋原文及知识点汇总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文言文名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
2020-03-16 - 赤壁赋文言知识积累
千古名篇《赤壁赋》浓缩了大文豪苏轼传奇般的经历和身...
2020-03-13 -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翻译高中
《赤壁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
2020-02-15 - 赤壁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赤壁赋的词类活用有歌,名作动:唱。舞,使……起舞;...
2020-02-12 - 赤壁赋多少字及其原文翻译
全文540字,标题3字,共543字。此赋记叙了作者...
2020-02-07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