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试题库 作文库 大学库 专业库

当前位置: 高三网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 正文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哪本书

2019-09-04 08:58:44文/马妍
输入分数,测一测能上的大学
测一测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撰了《授时历》,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哪本书

1《授时历》

内容简介

《授时历》,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修订经过

元朝初年沿用过去金国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历法是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修正颁行的。行用了几十年后,误差积累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发生了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了。

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军占有了南宋都城临安。就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并且采纳已死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决定修订历法,颁行元朝自己的历法。于是,元朝廷下令在新的京城里组织历局,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修订历法。这件工作名义上以张文谦为首脑,但实际负责历局事务和具体编算工作的是精通天文、数学的王恂。当时,王恂就想到了好友郭守敬。他长于制器和通晓天文。因此,郭守敬就由王恂的推荐,参加修历,奉命制造仪器,进行实际观测。从此,在郭守敬的科学活动史上又揭开了新的一章,他在天文学领域里发挥了高度的才能。

郭守敬首先检查了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这些仪器都是过去金国的遗物。其中浑仪还是北宋时代的东西,是当年金国占有北宋的京城汴京以后,从那里搬运到金国中都来的。当初,一共搬来了三架浑仪。因为汴京的纬度和金中都相差约四度,不能直接使用。金国的天文官曾经改装了其中的一架。这架改装的仪器在元初也已经毁坏了。郭守敬就把余下的另一架加以改造,暂时使用。另外,天文台所用的圭表也因年深日久而变得歪斜不正。郭守敬立即着手修理,把它扶置到准确的位置。这些仪器终究是太古老了,虽经修整,但在天文观测必须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仍然显得不相适应。郭守敬不得不创制一套更精密的仪器,为修历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历法的制定工作中所必须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确切时刻;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应用的主要工具是浑仪。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看起来极简单,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重大的困难。

首先是表影边缘并不清晰。阴影越靠近边缘越淡,到底什么地方才是影子的尽头,这条界线很难划分清楚。影子的边界不清,影长就量不准确。使用圭表时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测量影长的技术不够精密。古代量长度的尺一般只能量到分,往下可以估计到厘,即十分之一分。按照千年来的传统方法,测定冬至时表影的长,如果量错一分,就足以使按比例推算出来的冬至时刻有半个至一个时辰的出入。(一个至两个小时)这是很大的误差。还有,旧圭表只能观测日影。星、月的光弱,旧圭表就不能观测星影和月影。所以为了修订历法,元朝廷修建了观星台,并且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学实际测量的工作,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天文测量,并且在南宋《成天历》的基础上,郭守敬等杰出的科学家终于克服了修订历法中的种种困难,非常成功的精确制订完成了《授时历》这部卓越的历法。

明初宋濂等撰《元史》记载,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六月,元世祖命王恂与江南日官置局修历,以张易董其事,易恂奏宜得许衡明历理,遂诏命许衡赴京领改历事,至元十五年诏郭守敬,十六年诏杨恭懿修历。而且在《历志》中明确指出许衡为《授时历》主编,“今衡、恂、守敬等所撰《历经》及谦《历议》故存,皆可考据”。在清魏源撰《元史新编·历志》及其它诸多史书中均有同样记载。说明在明、清两朝同样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

郭守敬等人还接受了修订历法的任务。公元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朝廷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议,派十四名天文学家,到国内二十六处地点进行了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项活动称为“四海测验”,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时间的长度,为修订历法提供了很多精确的数据。

历史意义

《授时历》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按照《授时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是否《授时历》错了?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没能观察到罢了。《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

2郭守敬简介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3微信搜索蝶变志愿小程序:免费查2024录取分数线

扫描下方二维码,不要钱的分数线、院校库查询工具打开即用

免费使用新高考志愿填报模板、免费获取一分一段表

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三网公众号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哪本书》
立即下载
    展开全文
    下载本文

测一测你能上的大学

广东
物理
历史
化学政治生物地理
    
测一测能上的大学
推荐阅读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更多内容

验证码错误!

测一测你能上的大学

广东
物理
历史
化学政治生物地理
    
测一测我能上的大学

选择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请填写您的高考信息 ×
考试地区
首选科目
物理
历史
再选科目
化学
政治
生物
地理
预估分数
智能推荐
提示